<!-- # 《“活在当下”指南》--[加] 萨姆·哈里斯 著,俞立颖,朱静姝 译 --> <!-- waking-up --> <!-- 总的来说是将 --> ## 心智的力量 - 心智是我们的全部。我们唯一拥有过的,只有心智。我们真正能给予他人的,也只有心智。 - 人类所有的经验都由心智塑造。每一段关系是好是坏,都取决于心智如何参与。 - 我们关注当下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经验,从而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。 - 我们称为“我”的感受是一种幻觉。 - 对注意力的某种刻意使用能够改变个体对世界的认知。 - **从我们第一次呼吸起,我们就开始追寻幸福,而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又在与日俱增。** - 我们常常面临矛盾和妥协。正是这种在苦与乐之间的挣扎催生出了绝大多数的文化。 - 受苦可能并非人生固有的特征,但不满足却是。 - 当我们去追问为何如此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思想的囚徒。 - 要摆脱不满足的状态,我们必须认识到:永远只有当下。 - 我们的生命只有当下。意识到这一点,就会带来自由和解放。 - 在内观中培养出的心智状态,常常被称为“专念”或“正念”。专念就是清晰地、不带评判地、不受干扰地专注在意识的内容上,无论这内容是令人快乐还是令人痛苦的。研究发现,培养这种心智状态,可以减少疼痛、焦虑和抑郁,提高认知能力,甚至改变大脑中的学习、记忆、情绪管理、自我认知相关的灰质层。 - 专念即清晰地觉知。 - 专念本身并不消极。 - 专念,或者说任何心智锻炼最大的敌人,即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容易受各种想法干扰的习性。 - 思考本身并不是问题,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思考才是。 - 专念就是让人在滚滚洪流中获得沉静的练习。 - 一个通过心智锻炼而成为“高人”的人与普通人有什么分别呢?至少,他不会再受到特定的认知和情绪幻象的折磨。最重要的是,他不再觉得他的思想等同于他自己。 - 一旦意识到你的心理状态并非永恒,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彻底转变。 - 决定你生活品质的,是你的心智,而非环境本身。 - **某种程度上,心智锻炼的终极目标的确就是“减压”,训练效果的大小取决于练习者减轻了多少压力。** - **心智锻炼的合理目标**,并不是达到某种永恒的解脱,此后就再也不需要努力了,而**是练就一种无论发生什么,都能在当下获得自由的能力**。一旦你拥有这份能力,你就解决了你将在生命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。 ## 意识的迷思 - 心智锻炼的基础,是探寻意识的本质,并通过刻意练习来转变意识的内容。 - 内格尔说,“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拥有了‘身为这个有机体的体验’,对这个有机体而言的体验时”,它才是有意识的。 - 意识的存在首先是主观的,因为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。 - 意识是宇宙中唯一不可能是幻觉的东西。 - 认为意识就等于或涌现于某些特定的无意识物理事件,是难以理喻的。 - 无论如何,科学在通过物理来理解意识这一课题上,远远称不上成功。 - 双眼竞争现象:当左右眼被给予了不同的视觉刺激时,一个人在意识里体验到的,不是两个图像混在一起,而是二者随机来回切换。 - 只有意识才能理解其自身,经由直接的、第一人称的经验。 - 关于分裂脑现象最让人震惊的一点是,有充分的证据表明,分裂后的右脑具有独立意识。 - 人类的心智竟然可以被一把刀分开。 - 和田测试:研究者发现,左脑麻痹通常会导致抑郁,而右脑麻痹则会带来愉悦感。 - 你正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所产生的的观点,并不一定是你大脑中唯一有意识的观点。 - 我们每一个人,哪怕此刻,也都可能活在一个主体性不断裂变和重叠的流动状态中。 - 无意识的心智的确存在,而有意识的体验能够让人了解无意识的结构。 - 在有意识的觉察之下,潜藏着更为复杂的心智活动。 - 我们并不能全然知晓影响我们思想、情绪和行为的所有信息。 - 意识是人们现在拥有或未来渴望的任何经验的实质。 - 意识也给人们的生活赋予了道德维度。 - 我们关于意义、道德和价值的判断,都预设了意识必然在某处真实存在(或缺失)。 - 关于我们自身的许多真相,我们要么会直接在意识中找到它们,要么永远都发现不了。 ## 自我的谜题 - 心理连续性,即仅维持一个人的思想、信念、习惯和其他心理特征,不足以成为人格同一性的基础。 - 物理的连续性之所以被重视,仅仅是因为它通常支撑着心理连续性。 - 维持心理连续性才会是我们所在乎的。我们通常说一个人“活着”,也就是这个意思。 - 在流转的时光中,并不存在一个稳定不变的自我。 - 当谈到心理连续性时,我们谈论的是意识及其内容,尤其是自传式的连续记忆。 - 我的意识之所以是“我的”,仅仅是因为我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每一次出现都被点亮在意识里。 - 无论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如何,意识都是一个背景,任经验的客体显现其中。 - 从主观体验来说,唯一真正存在的只有意识及其内容,而对人格同一性问题唯一重要的事,就是时时刻刻的心理连续性。 - 现实比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庞大的多。 - **“我”这个人称代词,指代的是一种感觉,即一个人感觉自己是其思想的思考者,是其经验的体验者。** - **生命中每一天每一刻,其实都是一个机会,你要么轻松地回应挑战,要么遭受不必要的痛苦。** - 请留心那些打断你情绪的事情。 - 人们有着卓越的理解力和创造力,可以忍受几乎所有的折磨,却没有能力停止脑中的自言自语,无论情况多么紧急。 - 迷失在任何一种思考里,无论是快乐还是不快乐的,都等同于处在睡梦中。 - 被人们称为“我”的感觉,只是思考的产物。 - 我们与他人的相遇是形塑自我的主要环境。 - “另一个生物意识到我的存在”这一原始反应,似乎正是心智理论与自我感产生关联的地方。 - 当你用‘自我意识’之类的词时,你实际是在说,你意识到他人对你也有意识。而这种误用或许并非偶然。 - 在人们看向屏幕的瞬间,他们就处在了人类基因从未预见的社会环境里:他们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工作以及细微的面部表情,甚至可以跟其他人进行眼神交流,却不会有一丁点儿被观察的风险。这是一种超然的偷窥癖。 -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一个观点提供了支持,那就是: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可能产生于同样的脑神经回路。 - 个体作为一个统一主体的感觉,是一个幻象。这个幻象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的进程和结构产生的,而个体对此毫无察觉,也无法有意识地掌控它们。 - 人们可以在常规意义上的自我不存在的情况下体验到意识,就像马背上没有骑手。 - 经不起检验的,不会是真相。 ## 活在当下:专注而自由的人生 - 人类的大脑是走神的大脑,而走神的大脑是不快乐的大脑。 - 巅峰体验固然可贵,但真正的自由必须发生在日常的清醒生活中。 - 意识到悲伤,不等于悲伤本身。意识到恐惧,不等于恐惧本然。 - 思想和情绪在意识中浮现,就像图像在镜面浮现一样。 - 拥抱意识里每时每刻的内容,是训练一个人回应逆境的有力工具。 - 当我们拒绝活得像过去的自己,我们就能够更有智慧、更具同理心,生活也更加美满;但前提是,在我们奋力改变自己的时候,我们必须放松身心,接受事物当下本来的面貌。 ## 避开歧路与陷阱 - 在心智锻炼的路上,一个人最先遇到的障碍之一,就是无法确定指导自己的老师是否可信。 - 意识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一切,而它也正在观察着一切。 Loading... 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「佳佳」的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NC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。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liujiajia.me/2022/2/28/waking-up 提交